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

維基百科 以巴競逐新戰場:衝突延燒 網上辯論開火


策劃、編譯■魏世昌



美國為維持在世界政治舞台不墜,常以老大哥姿態將各國紛爭一手包。

這回牽扯上的是中東最複雜的紛爭:以色列、巴勒斯坦地位問題,

美國以東道主身分,成功力邀兩國在華盛頓展開會談。

近日以巴紛爭延燒到了網路世界上,維基百科成為以色列競逐全球話語權的新闢戰場。

明爭、暗鬥會如何演變,9月2日華盛頓見真章。

以色列、巴勒斯坦衝突的戰場,從實體戰爭移轉到虛擬世界。以色列兩批組織為了在網路辯論搶佔上風,並肩合作,戰火延燒到了網路百科巨擘──維基百科(Wikipedia)上頭。

虛擬世界傳硝煙味以色列耶沙屯墾區委員會(Yesha Council)與右翼運動組織黃花(Israel Sheli),上週聯手策畫了耶路撒冷第一場工作坊,指導參與者如何在時下最熱門、具爭議的線上查詢網站頁面進行重寫與修訂,共同開設了「維基百科編輯訓練課程」,目標是對外呈現跨越邊界不同的面相與文化。網路成為以巴衝突開闢的新戰場,虛擬世界聞得到濃厚的硝煙味。

巴勒斯坦地區歷經數代不同政權及歷史糾葛,居住該區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皆聲稱佔有領土主權,並不惜訴諸武力。現今政治上畫分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,分別由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所建立。目前以色列被視為中東地區裡經濟發展、商業自由、新聞自由和整體發展度最高的國家。

■鄰近耶路撒冷猶太屯墾地前方,巴勒斯坦國旗隨著風中飄動。這塊區域以色列稱為「Har Homa」;巴勒斯坦稱為「Jabal Abu Ghneim」,雙邊為主權歸屬爭論不休。9月2日將於華盛頓展開20個月來首次的和平談判。(圖文/路透)

靠網路端正名聲耶沙屯墾區委員會領導者班尼特(Naftali Bennett)表示,此舉不是為了改變維基百科或成立宣傳部門。他說:「我們只是想呈現另一面相,外界認為以色列人吝嗇、邪惡,成天只想著要傷害阿拉伯人,但情況完全不是如此。」

維基百科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,30餘萬條條目開放網友自由編輯、改寫、甚至刪除。與其他參與維基課程的成員相同,黃花組織成員雪克認為,政府未將以色列正確地詮釋。她說,網路上親以色列的聲音遠不及親巴勒斯坦人來得多,「美國與歐洲人對以色列多存有偏見」。

隔空交戰爭地盤班尼特指著維基百科的頁面說:「網站上的以色列地圖,被描繪成沒有戈蘭高地(Golan Heights)、少了約旦河西岸北部撒馬利亞(Samaria)、也沒有耶路撒冷南邊猶大(Judea)地區。」他說,1967年的六日戰爭,以色列合併敘利亞領土與西岸(West Bank),但地圖上均未呈現。

另一爭論的焦點為以色列首府「耶路撒冷」(Jerusalem),經常被更改。以色列官方認定首都位於耶路撒冷,不過大多數國家根據聯合國決議並不承認。另外,像是允許/禁止貨物進口加薩與巴勒斯坦領土等標題,也不時重新編輯。

維基百科上針對某一區域的名稱認定仍有紛歧。雪克疑惑說:「艾瑞爾(Ariel)是一個城市還是一塊殖民地?」目前網頁上認定為「艾瑞爾為以色列的殖民地與西岸的一座城市」。光這個問題在維基百科的討論串,就引發了數千字的激烈辯論。

雪克與課程人員表示,開設培訓課程並非間接挑撥與驅逐對方。「維基的編輯社群非常敏感、齊心且需要花時間建立信任。」從塞羅(Shiloh)前來的一名學員米達德說:「我們瞭解在上頭什麼不能做:不直接招惹麻煩、不引發激烈爭論;網路的另一端是個半民主的社會。」

一滴血不流的激戰一名耶路撒冷維基百科編輯表示,以色列這回的主動宣傳可能不是個好主意。「公開翻舊帳,會產生不良影響。這代表著又掀起一場戰爭,並且不幸地,攻打的方式必須轉入地下化。」

2008年,強硬派的親以色列智庫「Camera」,秘密計畫修改被維基管理者禁止編輯的頁面。同時,耶沙屯墾區委員會正建立一個特別工作組,專門在臉書(Facebook)與YouTube等網站張貼訊息。委員會宣稱,共有1萬2千名正式會員,每個月新註冊的新會員超過1百名。班尼特說:「結果證明,相當多人想參與活動,因為外在世界對以色列的描繪,讓以國公眾感到十分沮喪。」

維基編輯課程的組織者已準備好比賽,找出「最佳猶太復國主義編輯」,獲勝者可獲得一趟免費的環以色列熱氣球之旅。

(衛報)

文章來源: 台灣立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